小貝比生下來都是寶,但令父母害怕的就是嬰幼童肺炎感染,林口長庚醫院甚至曾接獲五歲病童因肺炎鏈球菌引發肺炎膿胸的案例,讓醫師不得不建議,最好打疫苗來預防保護。
肺炎鏈球菌是格蘭氏陽性雙球菌,在顯微鏡下,它有兩個相連的圓球狀,由於部分菌的表面具「莢膜多醣」,所以有較強致病性。
此菌依莢膜抗原不同,有90多種血清型,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台灣患者以14、19F和23F血清型為大宗。另外,1、5和7F血清型,則為感染侵襲病風險最高血清型,台灣有2%到3%患者感染此三型,全球血清型1患者,近10年增加近1成。


4歲以下 65歲以上 高危險群
衛生署從96年開始,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列為法定傳染病,一年病例數近1千例,台灣發生率每10萬人有4人,幼兒帶菌率平均為2成,是病菌主要散播者。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邱政洵說,全年都有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不過在春冬或溫差變化大時,較易感染。
4歲以下幼兒,或65歲以上年長者,為感染高危險族群,可透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口鼻分泌物,或吸入含有此菌的呼吸道微粒傳染,常可見傳出社區或群聚感染事件。


輕者中耳炎 重者肺炎占6成
邱政洵指出,肺炎鏈球菌大多潛伏在被感染者鼻咽內,當其體內免疫力下降,即從呼吸道或血液大軍入侵,輕者引發中耳炎或鼻竇炎,嚴重時,以併發肺炎情形最多,約占6成;其次為敗血症、腦膜炎、菌血症及腹膜炎;同時感染肺炎和敗血症者,則有1到2成。


抗生素失守 疫苗接種受重視
臨床上,會使用抗生素治療肺炎鏈球菌引發的疾病,但有愈來愈多案例產生嚴重抗藥性,如果最後一線的抗生素都失效,將危害生命,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評估推展疫苗接種計畫。

美國也從2000年起,建議常規性對2歲以下幼兒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發現2歲以下幼兒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數,因此減少58%至66%,可預防因感染導致嚴重併發症,同時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


6周大至2歲嬰幼兒/十價疫苗 保護效果九成
黃立民指出,國內五年前上市七價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含有7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包括4、6B、9V、14、18C、19F、23F,國內研究涵蓋保護率可達7成,9歲以下兒童可施打。
衛生署日前核准上市的新一代肺炎鏈球菌疫苗,則為十價型,保護範圍除七價的七種血清型,另增加1、5和7F三種血清型,保護效果可達九成以上,接種對象為6周大至2歲以下嬰幼兒。
十價結合型疫苗,也首創將肺炎鏈球多醣體,結合不可分型嗜血桿菌的蛋白質D,為載體蛋白質,與五合一疫苗等其他常規疫苗同時接種,降低互相干擾。
 

 


增加保護力/打完七價 可補打十價1-2劑
不管是七價或十價疫苗,得按時程打完數劑才有保護力,如果前幾次打不同廠牌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或還未完成所有接種劑數,後面劑數可改打新出來的十價疫苗嗎?

黃立民表示,理論上,不管打到第幾劑,可以換廠牌,但最好是打完前三劑,讓身體免疫系統「打底」,第四劑再加效果。

七價或十價型疫苗,也會有類似施打後副作用,如局部腫塊、起疹,但兩天內都會消退,只有極少數者施打後發燒或倦怠。

 

f_248687_1

f_248688_1

 

 

 

 


資料來源:2010/05/18 聯合報/元氣周報/記者施靜茹/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ar_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